4月6日,杭州日報頭版聚焦報導了聚達物聯科技打造的彭埠街道智慧工地平臺,以下是報道原文:
42個工地裝上“千里眼”,街道級駕駛艙上線“智慧工地”
“叮……”彭埠街道辦事處3樓,嶄新的數字駕駛艙里安全預警聲響了起來。
指揮中心工作人員立馬將隱患情況下達所屬工地安管員,很快工地安管員反饋,原來是因為工人偷偷在宿舍用熱得快燒水導致電流過載,已進行處理。
“像這樣在宿舍違規使用大功率電器的情況,過去看到我們日常檢查,早就藏起來了,如今我們有了‘千里眼’,通過安裝用電監控探測器24小時盯牢,避免安全事故發生。”彭埠街道平安辦負責人史進說。
去年底,街道數字駕駛艙正式上線。當時,根據彭埠實際情況落地了三個場景,其中就包括智慧工地“云上中心”項目。經過3個月的試點運行,目前正在推行轄區工地全覆蓋。
十年城市化收官,彭埠也駛入了建設的‘快車道’,轄區14.2平方公里,大大小小的工地總數量可以排到主城區前列,多的時候超過100處,目前的數字是89家。
“初步統計,各工地內工人總量加起來超過2萬人,數量多,流動性也大,基本上3個月能換一批,自然成了治安重點關注區域。”在彭埠派出所副所長李君墨看來,智慧工地試運行3個月,還是有效果的,今年一季度110聯動警情同比下降34%。
這是如何做到的?背后又有哪些“黑科技”?原來,彭埠街道的“云上中心”項目,就是針對城市化建設管理需求,從突破信息壁壘搭平臺、再造政務流程建標準、拓展智慧應用促治理入手,實現工地環境、督促整改、竣工驗收等全方面監管,對周邊相關道路地面沉降及塌陷等風險提前研判、及時預警,推動街道實現工程項目全生命周期監管。
具體是梯次推進人臉識別終端和無感抓拍、區域安全監控、揚塵噪音監測等設施設備安裝應用,對接住建、公安、城管等相關職能部門將各部門57項日常監管責任統一納入街道平臺,同步完成“智慧工地”應用場景內人員管理、勞務糾紛、警情分析、生產安全、綠色環境、健康防控等6個基礎模塊建設,三頭并進完成線上線下整個項目建設。
目前,整個彭埠街道轄區符合建設標準的42家工地,已經全部覆蓋,累計監管工地人員8946人,工地安全施工、用火用電、揚塵噪音、食品衛生等問題也一并得到有效解決。
值得一提的是,平臺還根據人員、設備、主體責任及特殊區域監管四個維度,每天給這42家工地進行打分,按高風險、中風險、低風險落實紅、黃、綠“三色”管理,根據“三色評分機制”,針對周期時間內,紅色預警的相關工地,通過線下街道平安辦消安委、消防大隊、派出所、市場監管所、城管中隊、勞動監察中隊等多部門聯席會議,對相關工地的違規行為開展聯合執法,實現施工監管、隱患處置、風險掌控的閉環管理。
“我們依托施工現場智能巡檢系統和物聯網聯控實時監控,對工地施工安全、揚塵、噪音等指標遠程管控。比如,一旦出現工程車輛沖洗不達標,系統將自動進行抓拍和錄像,上報中心預警,指揮中心第一時間聯系工地相關負責人到場處置,有效提高了現場處置效率。”史進說,“同時,我們對在聯合執法過程中涉及的安全預警要求工地第一時間落實整改、問題隱患要求工地限時限期整改,系統將根據整改結果自動識別、實時調整評分項目估值。”
此外,疫情防控方面,平臺還可以通過高清網絡攝像機,應用視頻AI技術同步抓實疫情防控工作和重點人員登記工作,實現人“碼”合一,紅碼和黃碼人員進入工地實現自動報警。